物理与光电工程系现有专任教师70余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30余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劳模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北京市长城学者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3人、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3人。
物理与光电工程系现有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其中,应用物理学专业是北京市品牌专业,2021年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新获批本科专业,于2022年招生。在校全日制学生400余人。
本系依托物理学、光学工程两个国家一级学科与光学、凝聚态物理两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其中与材料与制造学部共建的光学工程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物理学和光学工程为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多年来位列世界QS学科排名前400强。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物理学科取得B-,光学工程取得B+的好成绩。
近年来,物理与光电工程系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特色的人才培养、丰富的国际交流活动为物理学和光学工程学科建设以及高质量人才培养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获得全国/北京市/行业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含提名)多篇;作为重要完成人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等重要奖项;建设了多门国家级和北京市精品课程/教材。
本系设有物理教育中心、信息光电子研究所、凝聚态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等四个教学科研机构,科研实力雄厚,在现代代光学与光电子学、超快光学、光纤通信技术、光信息处理、激光技术、纳米光学、光电薄膜材料、光纤传感与光电检测,固体表面物理,理论物理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在Sci. Adv.、Nat. Commun.、Phys. Rev. Lett.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0余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省部级基金100余项。
多年来,物理与光电工程系教职员工一直秉持“不息为体,日新为道”校训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学校、学部各项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系下属机构简介
1. 物理教育中心
主要承担全校公共基础课《大学物理》、《物理实验》、《文科物理》(经济类)、专业基础课《普通物理II》、《普通物理实验-1》,《普通物理实验-2》,《普通物理实验-3》,《近代物理实验》和《固体物理》以及研究生课程《晶体物理基础》等课程。同时面向全校开设有通识类选修课《宇宙史话》、《物理学史》、《演示实验开发与制作》(创新学分课)、《文科物理知识演示》、《物理情境演示与拓展》等。
《大学物理》课程以“加强创新素质教育”为主线,从“课程核心、课程拓展、学生园地”三个方位进行建设。“课程核心建设”是紧密围绕课堂教学的建设和改革,强调夯实基础,强化科学思维与方法的训练;“课程拓展建设”是围绕课程内容,加强对通识性选修课和演示实验室等建设,开拓视野,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园地建设”是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启迪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由课内到课外,由基础到前沿,由理论学习到动手实践,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物理实验》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作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教学和物理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它们既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又有各自的任务和作用。本课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了解科学实验的主要过程与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实验基础。
通识类选修课为全校各类学生的科学素质、动手能力、演讲能力、项目完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
中心教师:王越、王吉有、邱菊、刘敏蔷、刘宇星、赵金良、段苹、高一波、王丽香、崔丽彬、韩守振、刘凤艳、翁钢、原安娟、崔敏、李宝胜
其他专技人员:孔乐、薛红玲、欧阳丽婷、杨旭东、刘立英、万欣、雷宇、张兵
2. 信息光电子研究所
研究所现有教师3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3人(含博士后人员3人),实验人员1人,其中包括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北京市特聘教授、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北京市特聘专家、北京市科技新星等。研究所成员获教育自然科学二等奖、饶毓泰基础光学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等重要奖项。培养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中国光学学会光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篇。研究所2013年获大阳城集团娱乐网站app666教工先进党支部,2014年获得大阳城集团娱乐网站app666先进基层单位。
研究所依托于光学工程、物理学两个一级学科,主要有四个研究方向:光信息处理与光通信器件、纳米光学与技术、新型激光器及超快过程、光纤传感与光电检测技术。具体内容有:以微纳尺度光物理学和光电子技术研究为基础,开展微纳光子结构在信息光子学、生物传感、有机光伏和有机发光器件中的应用研究;光信息处理、太赫兹成像、数字全息、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微波光子学等方面的研究;超快光纤激光器、光泵薄片半导体激光器、非线性光学、光电薄膜器件的研究;光纤通信与传感、光电转换等方面的研究。
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专题项目、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及企业委托横向科研项目等。先后在 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JAC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Optics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Scientific Reports、Optics Express、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5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培养物理学、光学工程专业的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承担培养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物理学专业的本科教学工作。
主要承担的本科课程有《普通物理》、《物理光学》、《应用光学》、《信息光学》、《晶体光学》、《激光原理》、《光电子学》、《数学物理方法》、《光纤通讯原理》、《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光电检测技术及应用》、《计算机原理与应用》、《专业物理实验》等主干课程,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光电子与光通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本科生指导工作。
研究所与英国剑桥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德国吉森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俄罗斯国家量子中心、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日本电气通信大学、比利时列日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澳大利亚麦觉理大学、澳大利亚斯文本科技大学等国外高校开展学生联培、紧密合作。
研究所成员:张新平、翟天瑞、王丽、王大勇、江竹青、宋晏蓉、万玉红、彭月祥、周劲峰、田金荣、胡曙阳、刘红梅、郭金鑫、王云新、戎路、方晓惠、富聿岚、马赫、苏雪琼、窦菲、张一伟、赵洁、史晓玉、张树清、郭丹、梁宁宁、赵鸣、林述峰、满天龙、李昱嵘、张彤、卢胜江。
3. 凝聚态物理研究所
研究方向:新型材料的物性及其应用、光电信息材料物理、凝聚态物理理论。目前该系有超高真空磁控溅射系统、高真空有机薄膜蒸发系统、高真空热蒸发镀膜系统和甩膜机等薄膜制备设备,另外有红外光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椭偏仪、拉曼光谱仪、振动样品磁强计、X射线衍射仪、半导体特性测试仪、量子效率测量系统和磁-电-光综合测试平台等薄膜物理特性测试设备,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薄膜制备和特性测量实验平台。涉及的研究领域有半导体光电材料与器件、自旋电子器件、分子电子学、二维半导体材料、磁性材料及应用。凝聚态物理系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等多项研究项目,每年发表科研论文多篇,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Nano Energy、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等国内外期刊上。
成员名单:邓金祥、杨红卫、杨凯华、高红丽、王贵生、杨倩倩、王晓蕾、孟军华、冯超、窦菲、孟令佳
4. 理论物理研究所简介
理论物理研究所主要承担大阳城集团娱乐网站app666应用物理专业《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和《量子力学》、北京都柏林学院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及其它相关课程的本科教学以及理论物理发展前沿的研究工作。
由理论物理研究所成员为主组成了学部二级科研机构理论物理研究所(学术机构),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强子理论、量子通信、天体与宇宙物理、冷原子与等离子体物理等方面研究。研究目前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一些国际上创新成果,先后在国内外重要核心刊物如Phys. Rev. Lett., Phys. Rev.(C,D), Nucl. Phys. B, J. High Energy Phys.等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研究所目前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北京市教委项目,同时承担着国内外博士生、硕士生的教学以及博士后的培养任务。
研究所成员:熊兆华、李爱民、孙宝玺、刘鑫、曾定方、刘波扬、王雯宇、彭俊、江金环、高向东、郭霄雨、孙孟、Nicholas Houston,Gaurav Narain